第2362章 眼红是一种病,没得治!-《重生93:开局退婚迎娶白富美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父亲的话,像是黑暗中闪烁的微光,印证了他心中隐隐的猜测,果然,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管理疏漏,更像是深不见底的泥潭,利益纠葛如同无形的丝线,将父亲牢牢捆缚,而那隐藏在暗处的黑手,正伺机而动,准备给予致命一击。

    商场如战场,这句话的分量,在这一刻显得格外沉重,明枪易躲,暗箭难防,那些隐藏在笑脸背后的算计,那些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伎俩,才是最可怕的。

    父亲的困境,不仅仅是管理上的问题,更是利益格局变动后,必然会产生的反噬,是那些被触动利益者的疯狂报复,想到这,他的思绪不禁回到了电子厂的第一批订单。

    那时,多亏了宋敏从中周旋,拿下了出口资质,这第一步走得至关重要,否则,纵然产品再好,也只能困守国内市场,难以施展拳脚。

    自己还记得那批产品一生产出来,就直接通过宋敏的渠道出口海外,为电子厂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。宋敏当时办理手续的严谨程度,简直令人叹为观止,专利权、知识产权,各种繁琐的手续和资质,她都事无巨细,一一办得妥妥帖帖,没有留下任何隐患,一下子就将江城电子厂的格局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,让其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了一席之地。

    也正是因为有了第一次的成功,才有了后来的第二批产品。当时,陈阳突发奇想,让父亲力排众议,去央视投入巨资在电视上打广告,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,无疑是一场豪赌。

    但他相信,只要电子厂的产品质量过硬,加上有效的宣传,一定能够打开市场。而事实证明,陈阳的判断是正确的,因为有了宋敏之前帮忙办理的出口资质,再加上后期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,江城电子厂的电动剃须刀,一下子火遍了大江南北,甚至远销海外。

    好家伙,订单像雪片一样从四面八方飞来,去年这个时候,业务咨询的电话几乎要把办公室的座机打爆了。

    陈国华的语气里带着一丝回忆的兴奋,那种兴奋就像是回想起第一次尝到成功甜头时的激动,眼神都亮了几分。但很快,这份兴奋又像潮水般退去,沉淀下来,化为更深的感慨,声音也变得低沉而沧桑:“这厂子,起来得太快了。”

    “快得连我自己有时候都觉得不真实,更别说那些看着我们一路飞黄腾达的人了。快得让很多人睡不着觉。”

    他深深吸了一口烟,烟雾在空气中缓缓上升,似乎带着他内心的复杂情绪:“儿子,你想想,咱们江城这地方,有多少厂子?大大小小,数都数不过来。”

    “别人辛辛苦苦干十几年,兢兢业业,起早贪黑,可能还不如咱这半年折腾的动静大。”

    “你看看隔壁那家纺织厂,老板姓李的,我认识他十多年了,人家从八十年代初就是这个厂子厂长了。后来他接手了这个厂子,现在还是那个破样子,厂房破旧,设备老化,工人工资都发不齐。”

    陈国华弹了弹烟灰,继续说道:“还有东边那个机械厂,更惨,前两年差点倒闭,好不容易熬到现在,每个月的产值还不如我们一个星期的。”

    “可咱们呢?短短半年时间,从一个濒临倒闭的破厂子,摇身一变成了江城的明星企业。”

    “电动剃须刀卖得火爆,订单应接不暇,工人工资翻了好几倍,连市里的领导都经常来视察。”他的声音里带着一种自豪,但更多的是无奈:“人家不得想,凭什么你陈国华就能成功?凭什么你就能又得政策又得市场?凭什么你就能一夜之间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?”

    陈国华站起身来,走到窗边,望着楼下渐渐安静下来的厂区,声音变得更加低沉:“你知道吗,阳阳?这半年来,我接到过多少个'关心'电话?”

    “什么区里的,市里的,省里的,各种各样的人都来'指导'过我们的工作。表面上说得好听,实际上都在打听我们的底细,看看能不能从中分一杯羹。”

    “还有那些同行们,表面上笑嘻嘻地恭维我,私底下不知道说了多少风凉话。”

    陈国华苦笑着摇摇头,“什么'运气好'、'撞大运'、'不知道能红多久',这些话我都听过。”他转过身来,眼神里闪着一丝愤慨:“更可气的是,有些人直接就指着我鼻子问我。”

    “陈国华,你亲家要不是方振国方书记,你能有今天;陈国华,你自己说,方书记帮了你多少?要是我们能批到200万拨款,我们也行!”
    第(2/3)页